中国财政依赖卖地无法自拔 去年土地收入占总财政收入44%

作者:郑日尧

中国财政依赖卖地无法自拔       去年土地收入占总财政收入44%

中国财政依赖卖地无法自拔

 

地方政府财政长期依赖卖地收入,一直是中国经济的隐忧,北京一直想解决这问题,但面对日益严峻的经济环境,这个问题就像吸毒一样,地方政府根本戒不掉。有数据显示,2020年地方政府土地收入高达8.4万亿元,再次创下历史新高,有经济学者认为,除了房地产,中国政府已没有其他方法维持经济增长。

有中国财经界博客翻查政府数据,2020年中国所有城市的卖地收入,高达8.4万亿元人民币,占全国财政收入的44%、占地方财政的84%,相比2019年卖地收入占全国收入的40.3%的高位,再一次创下历史新高。

截至2021年4月数据,全中国今年土地收入约2.1万亿元,同比增长35%,占全国财政收入的27%、占地方财政收入的52%。在全国多个城市中,2021年第一季度,卖地收入最多的是上海,超过900亿元,紧随其后的是卖地超过700亿元的杭州,第三名是广州,卖地逾300亿元。

有大陆财经分析员警告,“各级地方政府如果停止卖地,估计正常运转都成问题。”

资料图片:中国地方政府准备出售的一片土地。(Imaginechina)
资料图片:中国地方政府准备出售的一片土地。(Imaginechina)

地方政府藉买卖土地“盘剥取利” 成为最终赢家

江苏南京一位房地产中介公司的陈女士向本台表示,地方政府向房地产发展商卖地,背后其实有着一套发展成熟的“灰色理念” 。

陈女士:“有很多类似隐形公关,你首先要去认识这些人才有资格去拿地。但认识是没有用的,只是认识的话,招标是招不到,当中也有类似回购,就是暗中给这些人回购。这些都是比较传统的理念,但后面其实有很多的东西,例如拿地要贷款,会给你指定银行,而这些指定银行也肯定是和这些官员关系比较好,或者有指定好的,当中也有利益输送的。”

陈女士认为,即便当局对房地产制定越来越多监管规条,但在整个土地买卖当中,地方政府才是最大的赢家。

陈女士:“监管越多的话,包括就是你拿到一块地,三年内要建造的,如果不建造的话,每年要给钱给政府。造好房子之后也有限价,包括里面有很多质监、质检部门、消防,都是有这种层出不层的灰色理念的,最后都是贪到韭菜头上、消费者头上了。”

中国经济学者司令表示,地方政府这种依赖炒地的发展模式,和炒房子事实上是“换汤不换药”,以‘国有化’的名头来践踏人们对产权的合理需求。他认为,当局宣布房地产政策、市场出现大混乱后,当局为转移视线而从土地政策下手。

资料图片:2011 年 2 月 11 日,曾经是农民的李惠山(音译)在他的新公寓外散步,附近的一块板子上挂着一幅画,上面是中国北方河北省安平镇为农民搬迁而建造的公寓楼。 (美联社)
资料图片:2011 年 2 月 11 日,曾经是农民的李惠山(音译)在他的新公寓外散步,附近的一块板子上挂着一幅画,上面是中国北方河北省安平镇为农民搬迁而建造的公寓楼。 (美联社)
 

司令:“政府这种卖地的行为,本质上是一种福利,而不是真正的买卖。政府信用的缺失,以及群组空间的扩大,都可能导致市场不再信任政府的政策信号,所以说这些 ‘炒地热’,其实是继 ‘炒房热’之后,中国政府推出的又一个想要暂时稳定市场信心的幌子而已。这样的模式注定不可能长期下去。”

中国人口锐减成为中国楼市最大隐忧

司令又提到,中国近10年间人口锐减,将失去其经济增长的优势,“把土地作为投资、拉到经济增长的引擎,只能够说明‘黔驴技穷’”,认为中国已经缺乏推动经济增长的渠道。

事实上,中国四大直辖市部分核心社区的常住人口在10年间锐减超过22%,其中北京人口减少幅度高达22.9%。根据最新一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,属于北京核心区的东城区和西城区的常住人口为181.5万人,相比10年前的216.2万人,大幅削减了约20%,而北京的东城区跌幅更大,从2010年的91.9万人,锐减到目前的70.9万人,降幅达到22.9%,是4个直辖市降幅最高的区域。

另一经济学者贺江兵则认为,包括香港多地亦存在这种依赖卖地的经济模式,但“毕竟土地是有限”,这种收入模式很难延续。他认为,如果地方政府收入主要靠“土地出让金”的话,会产生“地方政府希望房价会涨”的现象,最终只会拉高生产成本,对经济造成打击。

—— RFA
本站刊登日期: 2021-06-15 08:41:41